什麼知識最有用?
摘要:知識是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知識的價值判斷標準在於實用性,以能否讓人類生存、發展,創造新物質,得到力量和權力等為考量。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

知識的價值如何體現?
這是一個千百年來人們在不斷思考、探索的教育領域問題。廣義上,凡是有利於人類生存、進步和發展的知識,當然屬於最有價值的範疇。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在1859年發表的《什麼知識最有價值?》論著中,用寬泛的科學定義做出深刻而具體的價值取向論述。他認為科學是最有價值的知識,那些能夠指導、引領人類生存發展的科學知識是最重要的。他的文章提出了保護生命安全是人類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生存觀點,文中寫道:“保證我們個人安全的行動和預防措施顯然必須列在首位”,以及“既然在其他方面一無所知不像在這方面一無所知馬上會影響生命,那就必須承認直接關係自我保全的知識是頭等重要的”。斯賓塞用科學功利主義和現實主義來論證人類的生存發展觀,闡述與生命安全相關的知識體系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價值。
學識生存,才有未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發表的《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明確指出人們必須學會生存知識、生存技能,才能夠面對現代社會的巨大挑戰。這裡所說的“生存知識、生存技能”,是指以保護人的生命安全為核心本質,涵蓋生活、工作各方面需要的經驗總結和知識技能。該組織在1996年發表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把“學會生存”列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再一次強調了生存教育對人類未來的重要性。中國政府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作為戰略主題列入總體戰略規劃中。由此可見,保障人們生命安全,關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命安全教育,無疑是當代最有價值的知識體系之一,因為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生命是人類創造價值的前提。生命最寶貴、安全最重要!

生命作為人的載體,構成了人類世界存在的根本,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人的生命基礎,物質世界的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對每一個人而言,人生的所有成就,都建立在生命安全的基石之上,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人類需求層次理論揭示了生命、安全、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的層級結構和遞進關係,闡述了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觀,即人必須在滿足了基本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後,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因此,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生命本體需求、保障生命安全、獲得生命價值、提升生命品質,是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每個人心靈深處的呼喚和需要。同樣地,生命是教育的永恆主題。教育因人的自我生成而孕育、自我完善而形成,教育的本質是為了人的發展,關心人擁有一個完整生命的成長,注重加強人的精神信仰、人格構建和個性培養。
當下的生命教育價值取向,追求的是珍愛生命,滋養生命、豐富生命內涵,實現個體生命健康成長的願望和展示個體生命表達的需求上。而生命安全教育則承擔了連結生命、安全與教育的功能,將人類健康、安全的生存理念注入到生命安全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因此,生命安全教育是社會發展和現代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價值和不可或缺的一門實用性課程。
生命寶貴,安全重要!
事實上,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項既古老、又新興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說其古老,在於人類歷史有多久,生命安全教育的歷史就有多久。人類從猿人進化到人的遠古年代,伴隨著家庭和族群社會的形成,人們通過言傳身教的自然方法將生存、安全技能傳授給下一代,形成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原始形態;說其是新興的教育活動,在於人類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沒有形成系統而完整的、涉及個人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雖然自古以來,各式各樣的人身安全保護技能以一種攻防格鬥技術的形式存在於東西方的武術、拳擊等對抗運動項目中,但長期以來,人們並沒有將個人安全技能提升、轉化為科學理論體系應用在學校教育領域。直到上世紀70年代,人們對生命教育的覺醒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生命安全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而被學者們所關注,其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才得以逐漸展開,特別是近年來在“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和“素質教育”的價值追求下,維護生命尊嚴、提升生命品質、保障生命安全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生命安全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也日漸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成為近年來世界各國教育界的一個課程研究熱點。
綜上所述,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生命安全知識最重要!